如果从参战人数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排个名,苏联显然位列第一,紧接着是德国、美国、中国、日本、意大利、英国、法国、印度和波兰。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谁对谁错,也不涉及“法西斯”与否的问题,而是从各国的立场来看,至少他们的军队都是为本国的利益而战。可是,有一个国家却是一个奇怪的例外,那就是印度!
印度不但没有为自己的国家而战,反而为自己的殖民者——英国出征,令人无法理解。这不禁让人思索:一个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,竟然会为自己曾经的压迫者而战斗,难道这真的是出于自愿?印度在这场战争中为英国提供了250万兵力,还有超过1400万劳工和无法估算的各种资源。而更让人震惊的是,尽管印度为英国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,英国并没有丝毫的感激,反而继续对印度进行无情的剥削和压迫。
英国的行为简直就像纳粹希特勒一般无情。想象一下,印度在战争中为英国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,而英国人不仅没有感恩,反而让印度人民受尽痛苦——饿死了300万印度人,疯狂抓捕独立活动分子,像一台剥削机器一样运转。这种情况比任何历史上的暴政都要残酷。
那么,英国的压迫是如何展开的呢?从最初的征兵开始,就可以看出英国的恶行。1939年,英国刚刚对德国宣战不久,居然没有经过印度的同意,就代表印度宣战并强迫印度参战。之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英国就曾对印度如此“作为”。尤其是印度的拉其普特人,他们以勇敢著称,常被英国称为“尚武种族”,每当战争爆发,英国就优先从这一地区征兵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英国的征兵手段是极其残酷的。为了逼迫拉其普特人参军,英国征税使得印度人民陷入贫困,然后用微薄的报酬诱骗他们入伍。可是,征兵的速度依然赶不上战争的需要,英国开始采用更加恶劣的手段:直接切断印度农田的灌溉水源,甚至剥光农民的衣服游街示众,逼迫他们参军,不参军就不能种田。
到了二战时期,英国仍旧用这些暴力手段来逼迫印度人参军,但这时的印度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,进行大规模征兵显然不能再使用旧有的做法。于是,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设计了一套精妙的金融剥削方案:先承诺战后给印度一些补偿款,然后用印度的名义大额支出军费,强迫印度人民购买战争债券,向战争基金捐款,最后通过滥发货币来制造通货膨胀。
这招成功地让印度的物价暴涨300%,而贫困的印度人民根本没有可支配收入,买不起食物,只能为了生计参军。虽然英国承诺的补偿款看似庞大,但通货膨胀一出,所有承诺变得名存实亡。最终,印度的兵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从1939年的20万增至1940年的100万,翻了五倍。
然而,征兵只是英方剥削的前奏。真正的剥削开始于战场上。在战争的前线,印度军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待。由于训练不足、装备短缺,大量印度士兵被草草派往西非、北非、中东及东南亚等地,尤其是在东南亚,英国的剥削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。尽管战场上,英国士兵几乎从未和日本军队正面交锋,大部分时间里,他们要么在撤退,要么在逃跑。真正与日本作战的,几乎全是印度士兵。
正如美国裔印度数学家Rajaram所说:“当日本进攻时,英国士兵几乎是逃跑的,留下的印度军队才是与日本军队交战。”印度军队几乎承担了东南亚战场的大部分压力,而他们在所有战区中,付出了约8.7万人的伤亡。即便如此,印度士兵的待遇依旧极为不公,报酬远低于同等白人士兵,肤色较深的印度士兵受歧视尤为严重。
更过分的是,英国故意将印度士兵交给美国军官指挥,目的是堵死他们晋升的机会。若印度士兵被困,被围攻,英国根本不会考虑他们的生命,而是直接抛弃他们。这种行为引起了印度人民的强烈愤慨,最终在1943年,印度爆发了自立政府的运动,钱德拉·博斯领导的印度国民军反抗英国的统治。尽管如此,英国并未改变其压迫政策,反而继续加大对印度的剥削力度。
到了1944年,印度的反抗愈加激烈,博斯带领印度国民军,配合日本展开了U-Go行动,试图从缅甸反攻印度。面对这场反抗,英国不仅没有收敛,反而更加暴虐。英军组织了一支约70%印度士兵的部队,准备与博斯的军队和日本兵作战。接着,英国不仅采取了严酷的焦土政策,还把印度东部的船只、牛车和大象全部扣押,交通和海运系统陷入瘫痪,饥荒迅速蔓延。
孟加拉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倒地。令人讽刺的是,英国享受着印度的资源,吃着印度的美食,却看着印度人民在自己土地上饥饿死亡。美国看不下去,发布了《印度农业和粮食问题》报告,预测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,印度将会有数十万人死于饥荒。美国战时委员会甚至致电罗斯福,希望他对英国施加压力,但英国的冷酷远超美国的想象。
丘吉尔对印度的态度,充满了歧视与傲慢。在罗斯福向他报告印度情况时,丘吉尔根本不在意,他不仅否认会发生饥荒,还为争取更多美国援助,偷偷摧毁了印度的飞机和物资。更令人愤慨的是,英国竟然逼迫印度捐款2400万美元,按当时的汇率,这个数额足以购买4艘航母。
而孟加拉大饥荒的结果,令人触目惊心。最终,300万人在饥饿中死去,而这个数字甚至有可能接近700万!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,印度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,反而被迫捐款、为战争贡献资源。英国不仅要求印度参战,还从印度获取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。印度为英国提供了近2亿吨煤、600万吨铁矿石、112万吨钢材,还生产了2500万双鞋子、数百万降落伞及50多种武器,占到英国武器供应的75%。
可以说,如果没有印度的支持,英国根本无法打赢二战。正如奥金莱克所说:“没有印度,英国不可能赢得二战!”
然而,尽管印度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,在这场战争中,几乎没有发生战斗的印度人却沦为了英国的廉价劳动力,成为了英国战争机器的“免费打工者”。而他们换来的,却是无尽的压榨和悲惨的命运。
这里是今天的前线分析,谢谢大家的收看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